AMICATION

International

CHN

友情

用“促進”代替“教育”

“後教育(postpädagogisch)”意義上的成年人遠離開傳統 意義上的“教育”,然而並未遠離兒童。這種成年人帶著多方面的人格進人到兒童的王國之 中,這些人格諸如思想,建議, 批評,闡釋,勉勵,期望,限度,恐懼,勇敢等等。這種長年 人作為不具任何“教育”意義的,現實的個體而真實地,沒有欺偽地出現了。 “後教育”意義上的成年人不再如同“教育”意義上的成年人那樣提出問題:“對兒童來說 什麼是好?”,而應當身心自由地提問:“對我來說什麼是好?”,“什麼是我應當期望的 ? 我想要做什麼?”。進一步的深層問題是:“我說誰?”。他時時關注著自己,他的認知, 他的價值,他的情感和他的行為總處於中心地位;他不把自己的精力中心轉移到兒童身上; 他達到了和諧與真實。 “後教育”意義上成年人對於“人”承擔著責任,然而最最先是對他自己的責任,儘管他同 兒童有著聯繫。這種超向自身的專注,並非從兒童那裡轉至,也不意味著自私的“自我中心 ”。“後教育”意義上的成年人尋求從“我”出發的,同兒童交往的途徑。他並沒有忽視兒 童,因為伴隨著“我是誰?” 的提問,還有另一個問題:“你是誰?”,這後一個問題是由超然于“ 教育學”的移情作用而引出的。移情能力是“後教 育”溝通的一個有生命力的尺度。 於是,人類的教育需求(Homo educandus)這一指導思想不再有效了。在教育關係上的一對概念“教育者”和“學生”不復 存在,代之以在一個“從個體到個體”的開放場中具有同等價值的“成年人”和“兒童”這 一對概念。人類教養和訓練需求,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,這些在“教育”意義的溝通中用 艱辛的,消耗性的投入所實行的一切,都不再適用了。成年人被徹底解放了。“後教育”意 義上的成年人遠離開傳統意義的“教育”,然而並未遠離兒童。 同兒童的友誼----促進協會為了推廣和普及友情的/後教育的生活導向,我們于1978 年成立了“同兒童的友誼----促進協會”。該協會出版關於 “後教育生活導向”方面的信息資料和文獻;該協會還在大學夜大學,家庭教育中心為專業 人員和父母雙親提供一系列報告和研討活動。 友情----“後教育”溝通的基礎 20世紀70年代初,“成人-- 兒童的關係”這一主題曾被人們進行了一次徹底的,迄今尚不熟知的研究。在同兒童的溝通 中,成年人不再提及“對兒童來說什麼是好?”這樣的問題,而代之以“我是誰?我想要做 什麼?對我來說什麼是好?”。 從這種真實的,不借助“教育”奠定的基礎出發,成年人尋求著同兒童交往的途徑。這種根 植于“結構後現代化”的見解,起始于人類及其認識的現實存在的平等性,並告別了帶有導 向和訓練使命的傳統“教育”。對於同兒童的共同生活,成年人不再理解為“使兒童成人(Homo faber)”,而理解為“同兒童在交往中共同生活和行動(Homo politicus)”。諸多專業和領域的科學家及研究工作者推動了“後教育”的衝擊波。 胡佰爾突斯-馮-舒內貝克(Hubertus von Schoenebeck)于1976至1978年實施了一項科學研究課題,對3歲至17歲的兒童進行“後教育” 的攷察。根據其研究結論,他給出了一個“無教育”理論與實踐的綱領,該綱領成為兒童權 力運動的“後教育”思想,表述及人類心理學知識的基礎。該綱領謂之日“同兒童的友誼” 和“用促進取代教育”。 研究項目的經驗和思考以及在移植和應有中獲得成功的認識 導致了一個包容所有生活領域的,特有的----後現代化的,父權的後教育的---- 世界觀,它被稱為“友情(amication)”。 “友情”這一概念---- 除人類真實性的各式各樣的其它方面之外,特別包括了存在主義的哲學,倫理學,情感和實 踐。“友情”是“後教育”溝通的基礎。 同兒童的友誼----促進協會

Am Dorfe 4
29243 Wienhausen
Germany
電話: +49-5149-987043
網址: http://www.amication.de
电子邮件地址: amication@t-online.de